像我这样节(jian)俭(dan)地生活

作者:企划部 熊婉婷

1.png

最近豆瓣上有个话题阅读量和回答量特别高,话题名称叫“像我这样节俭地生活”,两千多万次浏览,五万多人关注,近一万的回答量,可想而知,自消费降级流行以来,多少人开始了——节俭的生活。但我更愿意用“简单”来代替“节俭”。


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,“我消费,故我在”“包治百病”......千奇百怪的理由总有一条戳中你蠢蠢欲动的心。想要的?需要的?管它呢,穷人才需要区分,对自己好的人全部都要。


沉迷于物欲的人有种近乎兽类的疯狂,而现今,有人慢慢清醒过来了。他们开始思考:为什么人们总有那么多想要的东西?这些东西人们真的需要吗?


| 囤积物品的背后,是自我的迷失 |

2.jpg

人是社群动物,寻求认同是一种本能,借以获取认同的“自我价值”从哪里来呢?通过物品来展现自我价值,远比通过“内在美”要容易很多。一张张标签拼凑起面目模糊的“自我”,这精心打造的“人设”别人信了,自己也信了。明星通过人设收割粉丝,普通人也可以通过“人设”,找到自我认同和存在感。每种人设都有相应的“标配”,似乎除了物品之外,我们很难找到更能代表“人设”的东西。贵妇护肤品、限量版球鞋、奢侈品包袋甚至旅途的风景…都是各种人设的“标配”,而这些东西我们早已分不清是自己的“想要”还是“需要”。花呗的账单、信用卡的透支,都是为自己的“人设”买单。


不明确自己的价值,所以紧张别人对自己的评价,不清晰自己的需求,所以被见缝插针的宣传牵着鼻子走,没有对自己的期待,索性跟随大流。那些填满生活的、躺在购物车的、等在欲望清单中的,都是流落在外的“自我”碎片,正是这些蠢蠢欲动的碎片喂饱了消费主义,也麻痹了虚空的心灵。用物品展现自我,表面上看是一种偷懒或者投机取巧,再往深处看,你会发现一个个迷了路的人。不仅是囤积的物品,还有电子设备中的海量信息,都是我们为内里虚弱的“自我”建造的城堡,从外到内,熙熙攘攘的无用之物填满空间营造出一种虚假的繁荣,好让我们感觉自己不孤独、不焦虑、不无趣......可这种方式,真能奏效吗?


| 在清理物品的过程中,重新审视自我 |

3.jpg

佐佐木典士在《我决定简单地生活》一书中,向我们描述了他整理物品直至于整理内心的过程。那本落满灰尘但未拆封的书,好像是为了装作有文化而购买的,那台没用过几次的相机和暗室,只为证明自己是个文艺青年,那些不好意思穿出门的奇形怪状的衣服,是为向他人宣告自己的时尚品味......而“当下”的自己,完全不需要这些东西。


每判断一件物品的去留,都要向内与自己对话。当初是因为什么理由购买了它?购买它是因为“想要”还是“需要”?现在的我是否还需要它?对我来说它是否具有实用价值?就像佐佐木典士那样,如果你认真询问过自己,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匮乏、脆弱、虚荣或迷失。五花八门的广告资讯轮番轰炸,花样百出的理由鼓励我们消费,但唯独没有:你,是否真的需要?说来真是讽刺,我们在社会与他人的期待与洗脑中拼命工作、努力赚钱,然后用辛苦赚来的钱换取层出不穷的商品,像个提线木偶,也像个小煤球。你的欲望,到底是你的欲望,还是别人的、社会的欲望?何不停下来,好好想一想。


发现没有,清理物品时的每一句问话都是以“我”为出发点,所以才能借由这个过程同时厘清自我,让它最终可以像王小波说的那样永远“滋滋”地响,翻腾不休,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。拥有一个清净明晰的灵魂远比坐拥一屋子奢侈品更加重要,前者可以成为永远汲取不尽的源泉,而后者只是让你永远摇摆在“刺激”与“厌倦”中的毒品。


| 放弃用外物堆砌自我,收获简单的幸福 |

微信截图_20190809095042.png

与其在永不餍足中挣扎,不如主动跳脱这个恶性循环,明白自己“已经拥有所有需要的东西”,用珍惜代替降级,那么满足感就会取代匮乏感,感恩就会取代厌弃。剔除了那些多余的矫饰,藏在平淡日常中的养分才会慢慢流淌,滋养人心。


从今往后,不再为了他人的眼光购置任何自己实际不需要的东西、做自己不需要的事情,衣柜里永远不缺哪一件衣物、一个包袋, 不需要通过看书或旅行彰显灵魂。从今往后,他人的评价再也不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,更不会在社交网络等待一个评价或点赞。从今往后,锻炼出一种可以不通过标签去认识一个人的本领。从今往后,所做的所有事情,只因为自己真正需要。


最后,献给每位简单生活的人一首泰戈尔的小诗《烧毁记忆》:


“After the night I burned all memory,

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

my dream becomes transparent,

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

as I trashed all yesterdays,

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

my step becomes lighter.

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”


文章分类: 周一见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