舒服的人生,贵在不计较

作者:杨秋香

听过一句话,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,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。


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福田,所谓不计较,其实就是拔除心灵上的杂草,才有富余的地方盛开幸福的鲜花。


世态炎凉,生活琐碎,不纠缠于无谓的烦恼,人自会豁然开朗。


1 遇到小事,不计较


老话说“凡事留一线,日后好相见”。小事上斤斤计较的人,其实是在给自己添堵。小事上懂得退让的人,往往有大智慧、大格局。


《桐城县志》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:清康熙年间,桐城张家在修葺祖宅时,就宅基边界问题与邻居吴家发生了争执。两家大宅都是祖传的产业,年代已久,谁占了谁三分地本就是笔糊涂账。涉及祖产,谁都不肯退让分毫。张家家主张英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,小小的民事纠纷牵扯到尚书大人,就连官府都不愿沾惹是非。眼看矛盾越闹越大,张家人只好飞书进京,把这件事禀报张英,打算让他出面摆平吴家 。


张英阅过来信,只是释然一笑,大笔一挥赋诗一首,诗曰:千里传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


家人遵照诗意,主动将垣墙拆掉,向自家园内退让三尺。谁知这一举动竟然感动了隔壁吴家,也效仿张家把围墙后撤三尺。自此两家院墙间,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,可供乡邻们自由通过。桐城六尺巷由此得名。


并不是说必须毫无原则地放弃既得利益,而是清楚分寸,不过分追求与苛责。小事不计较,才会有大气度,平静看待世间的纷扰,身居闹市而心怀宁静。


2 遇到“烂”人,不必理会


《论语》里有一句话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”和人交流心得,分享经验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,但并非所有交流都值得你投入精力。


曾经有一位佛法高深的禅师,时常为人指点迷津,但有个人十分看不起禅师。有一天,他上门和禅师理论佛法,说着说着便开始辱骂禅师,众人都感到十分愤慨,但禅师既不骂回去,也不生气。他觉得没意思,渐渐消停下来,禅师才心平气和道:“如果你送给别人一样东西,别人不要,那么这样东西是谁的呢?”他得意洋洋地回答:“当然还是我自己的。”“那你刚才骂我的话,我并没有接受,现在是谁的呢?”禅师又问。那人脸上顿时通红,又急又气,却又无法反驳,只能灰溜溜地走了。


哲学家尼采说过:“与恶龙缠斗过久,自身亦成为恶龙。凝视深渊过久,深渊将回以凝视。”生活中,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,有的充满负面情绪,一旦碰撞出些微火花,就将所有愤怒都发泄在别人身上。对于这样的人,如果斤斤计较,纠缠不休,那么你的思维和情绪也会不自觉地被他牵动,陷入苦恼之中。与自私的人是计较不出结果的,不是你的道理站不住脚,而是你战胜不了他本质上的狭隘。因此,最好的办法是:不理会,不计较。


不计较并非懦弱无能,而是任他气急败坏,我自心宽似海。


3 越不计较,格局越大


真正有大格局的人,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,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,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。


升华自己身上,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,越是这样的人,越不会和烂人烂事、小人小事纠缠,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,不因现实的流言蜚语纠结。


这正如王阳明在《传习录》中说,持志如心痛。一心在痛上,岂有工夫说闲话、管闲事?真正大格局的人,坚守自己的志向,就如同心痛一样。


念念之间,一心都专注在痛楚之上,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说闲话,管闲事呢?曾国藩刚在翰林院任职时,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,下帖子请同事赴宴。


当时曾国藩刚做官不久,俸禄也很少,日子很拮据,再者,他对这种敛财的事也深为不齿,所以不顾同事们的劝告,没有去捧场,因此得罪了上司。 幸好当时曾国藩紧接着连升几级,官职大过赵楫,赵楫纵使有千万个不满,也只能压在心里。可惜好景不长,后来曾国藩遭弹劾,连降数级,再次在赵楫手下做事,当时曾国藩皮癣发作,严重到不能久坐,便去向赵楫请假在家修养。赵楫好不容易等到报仇的机会,他板起脸来,没好气地训斥:“你才被降职,就要请假,是看不起本官吗?你的假,我不准!”曾国藩只得继续带病工作。 平日里,只要逮着机会,赵楫就要训斥他一番,还到处说他坏话,处处压制他,连同事们都看不过去。曾国藩却当作没事一样,只管做好手上的工作,后来曾国藩立下丰功伟业,始终没有伺机报复赵楫,这就是格局越大的人,越不爱纠缠。


对于小人小事,烂人烂事,与他们计较就是浪费生命,白白给自己找气生。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纠缠、不计较。 不纠缠、不计较,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,不会时时遭人陷害;不纠缠、不计较,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,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

正是因为不与烂人烂事、小人小事纠缠,曾国藩创下了九年内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,终于成为一代名臣。


不计较,其实就是与生活和谈,与世界言欢;不在无谓的小事上浪费过多精神,让心灵重返自由自在的福地。一个人的快乐,从来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,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。舒服的人生,贵在不计较。


文章分类: 周一见
分享到: